1月26日,在国新办发布会上,工信部新闻发言人、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称:我们于2018年取消了专用车、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,2020年取消了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,2022年将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和合资企业不超过2家的限制,届时汽车外资投资将全面开放。
博时基金首席宏观策略分析师魏凤春对搜狐智库表示,全面放开外资投资限制后,应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,这是中国外资开放大格局下必然的选择。“和当年放开电视机冰箱彩电的开放形式类似,只是重复了过去成熟的引进外资之路。”
回顾目前市场上最大的“鲶鱼”外资电动车企,入市以后一直逼迫着竞争对手精益求精,打造了一个更加优秀的细分市场,在2022年汽车外资投资全面开放后,会成立外国独资企业吗?
魏凤春认为,外资车企供应链本地采购比例的大幅提高,供应链国产化趋势明确,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将持续发挥作用。这对中国产业链的完善和制造业升级是巨大利好,当然前提是回馈其较高的利润。
结合保险、证券等领域开放,这是否意味着我国在外资开放上从市场换技术服务的国产化到“去国产化”思路的转变?魏凤春认为,这是让中国的内循环和外循环进行有力结合,“前期大家可能会认为国产的内循环就是去国产化,但其实这是中国在坚持内循环的基础上,加快国际开放的一个重要举措,不是去国产而是让国产化融入全球。”
2020年,中国卖了2017万辆乘用车,但是这么多车里面,中国品牌只占38.4%,比上年下降了0.9个百分点,这也是中国汽车产业长期以来的尴尬之处,外资得到了“市场”,但是中方却没有换回来应有的“技术”,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。
魏凤春表示,后合资时代,我国汽车行业正在面临巨大变革,尤其是新技术、新能源、新商业模式的变化,全面放开外资投资限制后,市场竞争必然更加激烈,创新能力不足,适应能力较差的企业将会面临“出局”的风险。只有不断苦练内功、与时俱进和掌握核心技术的车企,才有可能存活下来。